無論是經典的史丹利庫伯力克作品《2001太空漫遊》,史匹芬史匹柏永垂不朽的《E.T.》,或者是滿足另一奇幻想像,星戰迷津津樂道的《星際大戰》等,過往累積下來的科幻題材電影,無不填補我們對地球以外的想像與渴望,各類星體、星球誕生與死亡、黑洞、蟲洞、時空旅行等宇宙元素,愈無法想像的事情,也就愈能激發人的想像,並將其展現在電影這迷人的藝術上。
因此,比起一般的劇情片或紀錄片,科幻電影大都脫離現實面,內容天馬行空、恣意遨遊;然而,艾方索柯朗執導的作品《地心引力》,卻是有可能在現實發生的科幻電影,其運用的手法與劇本意涵,實將科幻電影水平邁向另一新的標竿。
《地心引力》故事敘述女主角─蕾恩史東博士(珊卓布拉克飾)是一名傑出的醫學工程師,與資深太空人麥特科沃斯基(喬治克隆尼飾)同行執行其第一次太空任務。很不幸地,在一場看似簡單的例行太空漫步中,災難發生了,太空梭全毀,使得蕾恩和麥特兩人突然變得孤立無援,他們只能繫住彼此,不斷被捲入黑暗之中。
周遭的一片死寂表示他們已失去跟地球的任何聯繫,同時也失去獲救的任何機會。隨著每次呼吸都一再吞噬所剩不多的氧氣,他們的恐懼也逐漸轉為恐慌,回家的唯一途徑,只剩下往深不見底的太空中繼續漂流著。
《地心引力》劇情單一直接,登場人物罕見地少(主要也就蕾恩史東、麥特科沃斯基兩員),也因為如此,觀賞前單調的劇情不免會先遭人詬病;然而,即便如此,一言以蔽之的外太空求生存故事,卻在導演拍攝手法與隱喻巧思設計下,變得十分不單純。
電影開頭即強調,外太空沒有物質傳遞聲音,因此,在片中聲音的呈現,無論是演員對話或自言自語,衛星碎片撞擊時發出的爆炸聲響,亦或是細微的螺絲釘轉動聲等,在寂靜到什麼都聽不到的太空世界,都相當細膩地讓觀眾得以感受到,如同在現實般,隔著太空衣聽到的那股悶響感。
此外,《地心引力》在配樂上(尤其片頭與片尾)採取漸揚式令人窒息緊張的高音,佐以瞬間歸零收回的靜音,高張力變化的大聲瞬化無聲,再再逼真地重現外太空寂靜的空虛面貌。
《地心引力》最為人稱道的,莫過於透過導演高超的第一人稱運鏡手法,很直接地將主角和觀眾都丟進恐懼和孤獨的情境中,突然其來的意外與危機,一刻也不得閒的求生過程,隨著故事主人翁蕾恩奮力掙扎,七上八下地緊揪著觀眾的心。
蛻變與重生,正是片中所隱喻的意涵。對照主人翁蕾恩慘痛的過去,對人生感到絕望,我們都像其般曾經迷惘過、走失過,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和目標,失去賴以為生的唯一,甚至是忘了自己是誰,如同在外太空迷失般飄飄蕩蕩地過一天算一天。
然而,也誠如故事裡麥特科沃斯基其中一句台詞:「Let it go.」高低潮起伏正是每個人生寫照,唯有放下一切,賣力向前,不成功便成仁,生命才得以延續,心靈獲得新生,也只是心態與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。
平心而論,《地心引力》在技術面上突破以往的科幻電影,在高格局的電影院觀賞下尤見明顯;在實質欲傳達的意涵裡,多樣的鏡頭語言,像是蕾恩在太空艙放鬆呈現的嬰兒新生貌,或是最後蕾恩終踏上地球表面,臥倒在地上抓著泥土,鏡頭由下而上拍攝的奮力一起等,都闡述出人的生命旅程,向過往糾纏不清的自責說聲再見,終會獲得救贖與解放。
也不得不稱讚珊卓布拉克的精湛演出,以及喬治克隆尼在危機中展現的幽默迷人嗓音,都讓《地心引力》這部科幻電影,不只有了驚悚娛樂性,更多了份心靈層面的撫慰性,對後續科幻電影產出而言,無疑地成為難以超越的一大指標。
散場貴重物品值(超值=5個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