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Moonlight - Poster

「做你自己,這世界崇拜原創性。」(Be yourself. The world worships the original.)偉大的瑞典女演員-英格麗·褒曼(Ingrid Bergman)曾這麼說道。漫漫人生路,如一張白紙來到人世間,何謂「自己」的大哉問,即刻如影隨形;年幼無知、綺紈之歲再到白髮蒼顏,看似紛至沓來,有時卻是倏然斷裂,只因歲月悠悠,一旦恍神,再回神發現純然的自己已消逝,此刻印證長大,回頭時卻已不見成長的足跡;然而,試著闔眼,屏氣凝神,既熟悉又陌生的成長畫面,彷彿也能像清晨露珠般,滴落在尋常的柏油路面,陽光灑落,珠光閃爍燦爛,默默提醒著那些曾走過的路,和原本屬於自己最真實的模樣;隨波逐流,太害怕異樣的眼光,也就忘卻「美」是蛻變自歧異,所幸成長詩篇陪伴,像耳語般輕柔傾訴,詩詞真摯動人的,如《月光下的藍色男孩》(Moonlight):「你終究要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,別讓任何人替你做決定。」(At some point, you gotta decide for yourself who you're going to be. Can't let nobody make that decision for you.),由你自己說了算。

Moonlight - 1

風颯颯吹來,一名黑人小孩站在海裡,月光照映,身上皮膚看起來像是藍色,暱稱小藍不為過,他回眸一發不語,目光無邪,這是《月光下的藍色男孩》最後一顆鏡頭,也是黑人小孩一生時光倒流的開始。《月》片成長橫跨20年,從孩童、青年、成人三階段,奏出非裔男孩追尋自我的歷程三樂章,這名非裔男孩名叫夏隆(Chiron),居住在邁阿密,個子矮小、平時沈默寡言,在學校常是被霸凌的對象,痛苦中掙扎求生,終憑意志生存下來,但真正殘酷的,並非外頭世界,而是自己的愛戀感受。不同年紀,不同心境,伴隨不同遭遇,我(夏隆)的三個面向,一如《月》片以三章節名稱「i」、「ii」、「iii」譜寫,既為「我」之指稱,亦點明「Little」(小個)、「Chiron」(夏隆)、「Black」(黑仔)三大發自內心的生命經驗,成長的陣痛與體悟,莫過於此。

Moonlight - 2

誠如《月》片精巧設計的電影海報,幼年的小個、青春期的夏隆,及至成年的黑仔,臉孔各據三分之一拼湊完整;童年,受欺負誤闖毒窟,因緣際會邂逅毒販阿璜,宛如找到未曾擁有的父愛和家的想像,卻也因母親耽溺毒品,小小世界瀕臨瓦解;青春,賀爾蒙驅使性探索,情竇初開,肉體心靈相契合,卻遭痛毆打回現實,原來這世界是如此荒唐;成年,曾安撫寂寞、也曾拳頭相向的好友,突如其來再聚首,扭捏回憶:「你是唯一碰過我的男人。」(You're the only man who ever touched me.),刻骨銘心的愛情,永遠能卸下武裝的自己。直到此刻,夏隆跌跌撞撞走了過來,幾經同儕壓力、性向認同、母子羈絆、純真友愛和逞凶鬥狠,才知似曾相識,那些受挫的、渴望的、世俗的,無非都曾駐留在你我記憶裡,深刻熟悉,或許《月》片平淡無奇,但曖昧留白,迷亂的成長史,方能不時回甘。

Moonlight - 3

歷經今年奧斯卡頒獎烏龍,《月光下的藍色男孩》如願拿下最佳改編劇本、最佳影片等大獎,雖為底層私密描繪,卻能廣泛產生漣漪;背後受盡冷嘲熱諷、想愛卻無法說出的藩籬、萬惡染缸形塑性格等,接著捫心自問:「我是誰?為什麼會跟別人格格不入?」這是夏隆,也像極了你(我),相去無幾之餘,一段黑人男孩的成長過程,最彌足珍貴的,並非非裔族群常見的苦情,也非渲染黑白族裔對立,更非淪為刻劃同志境地,而是純粹人際的情慾流動,溫柔帶點剛毅,樸實卻具後勁,無非成就《月》片唯美詩意,以及艾力克斯·希伯特(Alex R. Hibbert)、阿什頓·山德斯(Ashton Sanders)、崔範坦·羅德(Trevante Rhodes)仨人與夏隆畫上等號的濃烈氣韻。不追逐情感宣洩,意念淺嘗即止,幾幕360度環景拍攝,欲求靜謐故事生氣蓬勃,自然如虎添翼,抑鬱憂傷的偏藍色調、悲憫氣息的室內弦樂,雙雙讓心跳不小心落拍,無異於吹皺一池春水,《月》片螢幕外的成長日常,仍是踉蹌。

 

散場貴重物品值(超值=5個):

arrow
arrow

    散場二三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